Free Weekly|YWDP #092 | 策划组织女性共居一个月,这里是我的独一无二的经验分享 - 女生在一起就会很麻烦吗?

Fellow Travelers,欢迎超有眼光的你们!

本期newsletter是公开免费的,我会不定期发布一些公开免费的内容。

欢迎你付费订阅我的newsletter,加入The Pod Luck Club。你会:

  • 每个工作日在邮箱里收到一期播客推荐,没有广告和推广,只有我的任性推荐
  • 每两周一篇周末长文,在未知的地点,和我一起探索自我和世界。

2023年已经过去了将近三分之二,然而,我今年newsletter付费增长速度实在是相当有限。😅 如果你喜欢这份通讯稿,请将其内容与你的朋友分享,并邀请他们进行订阅。我会由衷地感激不尽。🥰

我同时在小报童平台上开设了一个专栏,题为“了不起的西蒙娜女士”,我会把“Club Only”会员区的长文同步更新到小报童上。如果你更喜欢周末发布的内容,也欢迎在小报童上进行订阅。

  • 如果你有任何建议,欢迎通过电子邮件与我联系,发送至allaboutpod.daily@gmail.com。期待你的来信。
  • 往期的Weekly Newsletter可以在这里找到,欢迎阅读。
  • 我们更新了订阅方式,支付微信和支付宝啦。订阅方式在这里

周末好!

本期newsletter来回顾两件事。我做了三年的播客 噢!妈妈 和 我发起的中国第一次有的为期一个月公开招募的女性共居。

  • 一档播客做了三年整也没有赚到钱,是什么支撑我继续做内容?
  • 一个月的全女性共居我获得了些什么?
  • 对于其她想做女性共居的朋友我有什么建议?

当一件投入产出比为负无穷的事情做了三年|「噢!妈妈」三周年

我喜欢记住一些整的日子,但一直不太擅长做周年的庆祝,不管是我个人的人际关系还是我做的项目。

今天特地去翻了一下噢!妈妈的第一期发布时间,发现9月9日是第一期的上线日期。

也已经三整年啦。

这档节目是2019年下半年就开始策划。当时买了2019年12月回国的机票后,就开始策划要采访我妈妈的事情,做了很多的计划和设想。最后完成的只有我采访我妈妈的部分。

我在这篇blog里写了为什么要做这个播客。噢!妈妈 | 我为什么要做播客

快到发布的时候,我对于是否要暴露自己是有恐惧的。所以只是自称S,也没有放任何我个人的社交媒体账号。(后来采访我妈妈的这一期节目在小宇宙上被屏蔽了,说明我当时的担心并非空穴来风)

当时写:

其实我有想过是不是应该直接做成英文的节目,这样会安全很多吧。而且这个话题我有自信可以找到一批很感兴趣的美国人。
但是我希望我的听众是中国人,或者说我希望我的听众是像我妈妈这一辈的人,她们中会英文的比例会很小。我希望她们可以听到我妈妈的讲述,会想起她们自己的经历,也许她们会觉得其实自己也有故事可以讲。很多时候我们可能只是将这些记忆深埋了,或者是在看到别人的讲述前觉得自己的故事好像不值一提。

三年过去了,我还是抱着一样的心情在做节目。

这三年里一共发布了66期节目,采访类的超过50期。前两年多的内容都是各种和婚育相关的话题,是否选择生育,作为母亲的体验,和生命有关的失去,跨国收养,母女对话等等。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做了三个系列。分别是「离开的决心」离婚系列、「多元成家」系列探讨除了亲缘和性缘之外我们可以组成的家庭模式、「人生是旷野」系列看到更多在主流生活模式之外的人的生活。

因为全部都是一个人完成的,在我自己的生活很焦灼的时候,我的更新频率也很难保证,不过平均下来大致做到了双周更。

最近我开始付费找人帮我剪辑,但是肯定没有我自己剪得细,我也还在努力说服自己接受新的模式。因为我是真的剪不下去啦!

做了三年,我的播客收听量还是不温不火。在国内的广告商最看重的平台-小宇宙-上,也只有7000+的订阅,毕竟现在很多播客都是三个月就订阅破万了。

我着急或者羡慕吗?羡慕确实会有一些啦。我相信我做的内容,会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和收听吧。既然我一直忠于内心做我的相信的内容,那因为我的能力或者我选择的话题不够吸引人导致播放量没有达到我的预期,我觉得可以接受啦。

我选择不做听友群。

之前有潜伏进很多播客的听友群里,深深感受到只是因为听同一档节目,并不代表大家可以好好聊天和探讨问题。但除了「不丧」的播客群,所有的群我都因为无法忍受其中一些(男)人的观点也不想要和他们辩论,就退群了。

所以一旦开启一个听友群,我肯定会投入精力去维护,很可能会被群里的言论气到,但目前的我实在没有精力再去维护一个社群。虽然也会有因为没有社群而不被广告商选择的时刻。

「噢!妈妈」我会继续制作,直到我们的故事被所有人听到。

如果你喜欢「噢!妈妈」,那可以将节目分享给更多人,特别是你们的妈妈💖。也可以在Buy Me a Coffee或者爱发电上给我打赏。也欢迎你写邮件给我,分享你的感想和建议。

就让我们在声音里相遇吧。


全女性共居是解决问题的方式吗?

过去的八月,我都住在贵州肇兴侗寨附近的一家民宿。和几位新认识的朋友一起做了一个月的女性共居活动。在我有限的互联网冲浪经验里,应该是全国第一个非民宿类的女性共居。

为什么是贵州


六月的时候我参加了一次在安徽的共居。当时是由一家民宿和国内一个数字游民平台共同策划的。来的十个参与者刚好全是女性。我们在这个很美丽且远离现代社会的民宿里度过了很美妙的一周。

当时的一位参与者麦戈和我们提及她正在和贵州的一个民宿接洽,希望暑假在贵州也做一次类似的共居。

离开安徽后,我们还是保持着很紧密的联系。因为我八月份也会在国内,并且因为她们是全新的组织,也许她们的报名人数会不够,可能无法覆盖包下民宿的费用。我提议可以以她乡的名义合作。一开始我也不够自信,担心因为性别的限制,会招募不到足够的人数。所以一开始策划八月的第一周做女性周,后面根据报名情况开放全性别的共居。

但是在她乡的推广信息发布几个小时里,我们就收到几十份申请。所以我们当机立断,把整个月都改成全女性共居。

一些概况

在这一个月的共居,包括居住以及住在隔壁民宿但是可以随时来民宿加入我们的人,有五十人左右。80%的人都住了一周。

基于不严谨的统计,超过六成的人都在各种形式的Gap中,特别是最后一周,18人中,只有两位在固定的远程工作中,其余16人都是裸辞或者毕业后就没有工作过的状态。

年龄层面上有40+的姐姐们,也有00后还在上大学的妹妹们。

根据大家的介绍得知,这次共居里大家都还未生育,三分之一左右的人处于稳定的亲密关系中,目前没有人处于婚姻中。性取向也比较多元和流动。

我们在共居些什么?


这部分的话,之前出圈研究所写了一篇图文回顾,就不赘述啦。总之每天都非常丰富,除了在周边长途和短途的游玩,更多的时间都在民宿里进行交流和分享。

贵州女性共居|人不活一辈子,而是活几个瞬间
后续的文章和播客里,我们会继续回顾这一个月发生的点滴,这个月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先请大家读出圈研究所的这篇图文回顾啦!


这里再偷一些乐乐拼的图

为什么需要女性共居

也想探讨一下为什么需要女性共居。一个大前提是,性别只是我们的众多特质里的一个。这也是我在和朋友们一起运营线上的社区 - 她乡- 近三年后的最大的感悟。任何两个人之间的相处都可能会有摩擦和矛盾,我们的观点都可能千差万别。

但是在这个时期的中国,女性共居可以是一种尝试。除了极少数读女校的女生外,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过生活在一个只有女性的场景里,并且是对于女性共居有一定的向往,在性别意识上有一定的共识的女性。

另外一部分是因为我非常讨厌类似“女生在一起就会很麻烦”“女生心眼多,六个人能拉八个群”这样的话语,也是我这期的标题来源。我就是想通过这样的实验,去证明女生在一起很麻烦这样的话是以偏概全的,是不成熟的。女性们在一起,哪怕是来自五湖四海的陌生人,在短短的一周内,就可以发生很美好的事。事实也的确如此。

另一个原因是和我做的多元成家系列的初衷类似,如果你不愿意进入传统的婚姻,也不想要一个人生活,那么女性共居,可以是两个人也可以是多人,也许是一种选择。哪怕是在短暂的一周或一个月的时间里,当我们体会到在女性共居里获得的能量和感动,都会为以后我们的生活选择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于我个人而言,这次是我在大学宿舍后第一次和这么多女性朝夕相处。每周的最后一晚,我们会邀请大家分享她们的体验。

包容

第一周的IU提到她在这次共居里感受到了“包容”这个词。和她乡倡导的一样,我们希望这个场域是包容的开放的。尽管大家有一定的性别意识基准,但每个人对于性别的理解都不同,例如每个人对于婚育的观念会非常不同。

在一个月的共居里,我们并没有去讨论什么是“女权主义”,“女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女性的各种选择是否有高下之分,我们更喜欢怎样的女权等等比较理论的话题。我们和每个具体的人去讨论具体的问题,用彼此的故事去鼓励对方,给彼此能量。

“女性主义扑面而来”

尽管我们没有去讨论女性主义的理论,最后一周的Lili分享她的一周体会时提到了这句话。在第一晚我们做自我介绍时,她就感受到了非常具体的女性主义扑面而来。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可能比较少有浓度这么高的女性主义者的共居。并且参与共居的朋友里,有一部分已经在做性别相关的工作和组织。

有超过一半的朋友是因为她乡知道并且信任这个活动,本身大家在性别意识上就有一定的基准线。我们在分享具体的体验时,会感受到彼此的选择中的女性视角,在讨论时,会看到对彼此的关怀。

安全

几乎每周都会有人提到“安全”这个词。一进到女性共居的场域后,大家都自然放下了戒备心,对于彼此都有天然的信任感。

民宿有十来间房间,大家几乎都是把钥匙留在门上,电脑手机都会在公共区域随意放着。

因为是女性共居,没有男性凝视,大家的穿衣也很自由。在第一次见面的人面前,也可以晾出内衣内裤而完全不尴尬。

但更多的是心里层面的安全。我们在欢迎每一周的共居者时,都会强调大家可以自己发起活动,所以几乎每天都会有我们组织的或者大家自发组织的讨论活动。很多朋友会提到自己分享的内容是第一次告诉别人,因为感受到在这个安全的氛围里,说这些原本深埋在心底的话并不会被人judge。

给要做女性共居的朋友的建议


从服务者到共创者

我们几位组织者的第一周过得特别累。当时的我们还没有想明白和参与者之间的关系,我们更多的是抱着服务者的心态去对待大家。我们希望给大家提供优质的服务,在我们能力范围内都尽可能地为大家做更多的安排,每天早晚都会有活动让大家可以选择。

这样的结果是我们会觉得很累,来参与的朋友也会觉得有些许不被信任。大家都是成年人,这样的共居不是旅行团,大家更希望有更强的主观能动性,可以真正参与到共居。

所以第二周开始,我们几位组织者的心态也开始转变。从服务者的心态转变为共创者,我们明确表达对于所有人的信任,相信大家可以在这里用自己舒适的方式度过每一天。


看到隐形劳动

这次的活动我个人没有收益,我也没有参与最初的定价。但是在过程中也会和几位组织者一起讨论定价和收费的问题。真正开始共居后,我们才发现最初的定价里忽略了很多的部分。

一部分是生活消耗品。我们提前两天到达民宿,提前适应环境以及尽早解决可能遇到的生活中的问题。这时才意识到共居生活中会有很多的额外支出和细节。例如每天的饮用水,公区的卫生用品等等。这些看似便宜的生活消耗品,但因为每天都有20来人的共居,很快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这部分的解决方式是在每周都在开始时和大家说明原因,加收了一小部分的费用。

另一部分是在定价时,我们基本上只算了住宿的成本,并没有把我们提供的增值内容放到计算里,忽略了我们付出的大量的隐形劳动。例如我们和民宿的沟通成本;我们在招募时需要付出大量的沟通成本和每一位可能来的人进行来来回回的沟通;共居时为了创造良好的氛围,需要和大家进行大量的沟通;每周的各种民宿内活动的策划;共居期间帮助大家规划游玩的路线,了解当地的风情,联系包车司机等等等等。

我们原本计划在每场活动时,可以让大家付费给组织者,作为对于组织者的支持和对她劳动的认可。但在实际的运营中,我们几乎都没有收费。

如果以后再组织类似的活动,我会尽可能地考虑到这两部分,在最初的定价部分就包括这两部分的价格。让共居者的体验更好,也让组织者付出的劳动和时间获得相应的回报和认可。

对共居者进行一定的筛选

在这次的共居报名问卷里,我们设置了一些问题,但是没有引导大家去表达更多对于共居的想象。我们的选择是基于非常简短的文字之上的。这样会导致有非常少数的人在共居时想要获得的和我们提供的不匹配。

我个人会建议如果定价不是非常高的共居活动里,可以引导大家做更多的表达。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大家对于这件事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可以提供更多的线索找到更适合共居的人。


对女性共居充满信心

在此之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公开招募的相对大型的女性共居活动。我们本来只准备做一周的全女性共居,最大的原因是对于报名人数的不自信,以及低估了大家对于女性共居的热情。

在活动的过程和之后,我们都看到大家对于女性共居的需求。所以如果你有这样的想法,大胆做吧!


除了Newsletter我在做什么?

除了这份newsletter,我还在做播客,运营她乡,做一些技术类的小项目赚钱,(试图)在小红书做网红🤣,更新我的博客等等。

🎙️ 播客

人生是旷野|暂时去不了旷野,那就在轨道上埋下一些种子吧

本期简介:

人生是旷野,不是说说而已。在这个系列里,我们会听到不同人生阶段,生活在不同国家的女性讲述她们在旷野和轨道之间的选择和生活体验。

当我们提到「人生是旷野」时,仿佛从此人生都会是一望无垠的自由,但人生从来不是绝对的单线发展。叉子的生活在轨道和旷野间不断来回横跳,在朝九晚五的生活里她悄悄种下旷野的种子,在旷野上感到迷茫时她也会尝试再回到轨道。

她遵从内心和喜好,学习life coach,践行冥想,分享ADHD的知识,这些知识和技能帮助她有了越来越多的选择,可以更加遵从内心去生活。

叉子还分享了她和父母之间的多年抗争经验,可以说是中国女性的必修课了。来听“课代表”的总结吧!

小宇宙收听链接Spotify

人生是旷野|暂时去不了旷野,那就在轨道上埋下一些种子吧
【广告】 The Pod Luck Club The Pod Luck Club是我从2019年1月16日开始运行的一个播客推荐项目。经过三年多的迭代,已经推荐近1150期播客,发布90多篇长文。 订阅The Pod Luck Club,…

18|回国六个月,太考验我这个大写的I人了吧!|散讲

我还因为自己的碎碎念太多,开了一个播客,专门盛放这些没有头绪,百分之百即兴的内容。

我!终!于!更!新!了!

为什么断更这么久,点开播客就可以听到我的狡辩了。😬

本期散讲你会听到:

Part 1 回国六个月

  • 游荡的生活
  • 赚钱了吗?
  • 我的变化
  • 会继续在国内生活吗?

Part 2 浅浅聊一下贵州女性共居活动

  • 真的很讨厌“女生在一起就是麻烦”这类话!
  • 一个月的活动,我更相信MBTI了。
  • 但简直是一部 i 人成长史啊

Part 3 一个小小的吐槽

📝 博客

【中英双语】如果你也想知道到底需不需要因为日本的核废水而感到焦虑

这周我在我的播客推荐newsletter The Pod Luck Club里推荐了这期Inside China制作的这期关于日本核废水排放的节目。推荐链接:Ep 1149 Chinas fear and loathing for Fukushima: science versus social media | Inside China

节目里科普了我们是否要因为日本核废水而恐慌,中国互联网上的假新闻等等。

The Pod Luck Club的订阅者碧玉用openAI 开源的语音转文字的AI 模型 Whisper,将这期播客转换成了文字,再用ChatGPT做了中文翻译,并且进行了整理。

我在当天的推荐里写

感觉在这个年代在中文世界里想要找到一些资讯,几乎是不可能了。

所以在碧玉的建议下,我们一起发布这篇内容。在中文世界里添加一些内容。

【中英双语】如果你也想知道到底需不需要因为日本的核废水而感到焦虑
前言 这周我在我的播客推荐newsletter The Pod Luck Club里推荐了这期Inside China制作的这期关于日本核废水排放的节目。推荐链接:Ep 1149 Chinas fear and loathing for F…

📕 小红书

我的小红书账号

最近似乎掌握了一点点在小红书上如何有一点点流量的规律,但这完全违背我个人的写作习惯。所以对我来说还是一件有点拧巴的事情。不过每一篇内容对我来说都是一种实验,所以也挺有趣哒。

那这期就到这里啦!下次见!

Simona

2023.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