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堂风来信 # 147 | ☕️ 为什么我们那么怕尴尬?从波士顿的眼泪,到东京的昭和咖啡馆

从波士顿的眼泪,到东京昭和咖啡馆的“驱逐令”,作为一个脸皮超薄的人,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学会不被“尴尬”压垮。我们为什么会觉得尴尬?真的是因为我们不够好吗?这期 Newsletter我想和你聊聊如何从“被尴尬困住”到“主动制定规则”。如果你正准备进入新环境(换工作、搬家),这篇写给你的“新地图说明书”一定不要错过。

穿堂风来信 # 147 | ☕️ 为什么我们那么怕尴尬?从波士顿的眼泪,到东京的昭和咖啡馆

Fellow Travelers,欢迎超有眼光的你们!

本期「穿堂风来信」发送自东京。 这周拿回了我的护照,订好了下个月飞去荷兰的机票。东京生活即将迎来尾声,心情有点复杂,既有不舍,也有对未知的忐忑。

这周想推荐一期 Vox 的播客 The Gray Area,主题是关于 Awkwardness(尴尬)

Ep 1705 You’re not awkward — the world is. | The Gray Area with Sean Illing
周二好呀。今天想要推荐的这期节目,我听完节目了还是很难想象这是一个美国人做的研究,写的书,并且美国的男性主持人会这么感同身受。这期的主题是awakwardness- 尴尬。美国人这么自我中心主义,怎么会有尴尬这样的感受呢🤣。 如果你跟以前的我一样,超级容易感到尴尬的话,真的推荐这期节目!听完会释怀很多,也许以后遇到尴尬的场景就可以轻松一笑,不再偷偷脚趾抠地啦。

听着听着,我脑子里那些“陈年旧账”就开始自动回放了: 从十三年前刚落地美国时连星巴克都点不明白的窘迫,到在波士顿被当众“斥责”的崩溃,再到去年在东京被店主“请出”咖啡馆……

还有现在,一想到马上要搬去欧洲,那种对“未知新尴尬”的预感又上来了。 所以这期就试图梳理:我们为什么会觉得那么尴尬? 而我,一个曾经因为一点小事就想飞出地球的人,是怎么慢慢变成接受尴尬,并且不再在脑子里无期限地“鞭尸”自己的。


🇺🇸 十三年前:那个“生活不能自理”的大人

如果不是这期播客,我都快要忘记刚去美国时发生的那些事了。 我去美国的第一年,生活真的是“两眼一抹黑”,每天都充满了各种手足无措。

落地美国的第一天晚上在 LAX 机场,因为第二天一早还有两趟转机,我决定在机场坐一晚。出发之前手机刚好掉在出租车上丢了,我就想着去了美国再买。在机场里我想给家里人打个电话报平安,结果因为没看懂公用电话的说明,白白浪费了身上仅有的两个硬币,电话还没打通。 我想把手里的 50 美元大钞换成硬币,跑了几个地方都被拒绝了。最后没办法,硬着头皮走进星巴克,想着买杯最便宜的咖啡把钱破开。

结果站在柜台前,我发现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点咖啡。 看着那些复杂的菜单,我结结巴巴地勉强点了一个 Espresso Shot,因为这个最便宜。拿到手里尝了一口,这咖啡比我的命还苦🥲。

第二天早上在美国境内转机。 因为完全不理解美国境内居然有“不同的时区”,我傻傻地坐在登机口门口,以为还有一个小时才飞。直到登机口都没人了,广播里似乎在喊我的名字,我才惊慌失措地冲进去。

第一年的生活就在这种“无助”的基调中开局了。 之后的日子里,我也经常觉得自己非常 Awkward:和朋友 Party 时手脚不知道往哪放;上课不知道该不该发言,怕英语不够好说不出精彩观点;聊天时永远在纠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 当时玩得比较好的朋友,甚至会开玩笑直接叫我 "Awkward"

这种无所适从的感觉一直伴随着我度过了最初的一年。

This post is for subscribers only

Already have an account? Sign in.